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到了孝宗這好脾氣的皇帝登基,大臣們就開始徹底放飛了,弘治六年六月己巳“會昌侯孫銘等四百八十人朝參不至”八年二月丙子“豐城侯李璽而下六百二十餘人”不到。六月乙丑“文武官武安侯鄭英等八百八人朝參不到”十五年八月辛亥,不至者“泰寧侯陳璇等一千一百六十人”歷史上的正德小皇帝后期南征北巡,四處折騰,免朝已是常態,朱厚熜登位,一心要和自己堂哥別苗頭,嘉靖初年常天不亮就點燭上朝。
後來也漸漸覺得沒意思了,至於文武大臣們為了不上朝想出來的辦法更是五花八門“或借言公差,或妄稱疾病,填注門籍,歲無虛月”
“經年累月稱疾不朝”嘉靖帝奪俸甚至法司處置等等措施也剎不住這股風氣,乾脆皇帝自己也撂挑子了。
從嘉靖十三年以後,近三十年不朝。還有那位‘青史有名’的怠政皇帝朱翊鈞,人孩子也不是沒勤快過,可就是江陵當國時,張居正將朝會改為了逢每月三、六、九上朝,可見張相國也覺得每
上朝沒什麼鳥用,至於後來萬曆因為和大臣鬥氣停朝,可不代表人在後宮裡沒處理政務,要不然那些年打的仗是誰拍板定的,不上朝的原因他那位修道的爺爺早就給出了回答:“朝堂一坐亦何益?”
“早朝率多彌文,至軍國大務,何嘗不經心?”
“止是一早朝始終不一耳”人家軍國大事每上心,只是膩歪了見那幫衝他吐口水的大臣而已,如此這般,可見無論皇帝還是大臣,彼此都認為早朝就是個樣子貨,無干國家大事。
可是明末國勢頹,有些不知腦子裡想些什麼的大臣便將朝會與國家興亡聯繫起來,典型代表就是那位被九千歲
死的東林大佬左光斗“皇上御朝則天下安,不御朝則天下危,早朝則救天下之全,遲御則救天下之半,若終不御朝,則天下終無救而已矣”他說這話有理沒理,有自掛東南枝的崇禎爺到陰間和他辯論去。
清襲明制,連朝會制度也一併繼承,其實從康熙建立奏摺制以後,這個所謂每早朝制度的實用
連脫褲子放
都算不上了。
可人家大清皇帝們寧願每天身陷在各地颳風下雨百姓兵丁拾金不昧等垃圾奏摺的汪洋大海中,也要抱殘守缺的死守著朱元璋創立的朝會制度,從這點看,野豬皮的後代們還真算得上大明朝的孝子賢孫。
今天的文武百官們一如往,朝參已畢便打算各回衙門辦公,突然有中使傳諭令五府六部大臣及科道官員齊集左順門。群臣心中疑懼,前番金水橋聽旨,五十幾名各級官員位列‘
黨’,榜示朝堂,這回又要
出什麼動靜。
雖有疑慮,又不敢抗命,群臣戰戰兢兢地來至左順門,只見門前豎著一柄紅羅傘蓋,傘下襬著一幾一椅,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彬坐在椅子上翹著二郎腿,在幾個小太監的伺候下品茶。
見當面並不是劉瑾,群臣暗鬆了口氣,李東陽上前拱手道:“魏公公,不知上諭召我等前來,所為何事?”魏彬冷笑一聲“李閣老,因為什麼你心裡還不清楚麼。”不理一臉錯愕的李東陽,魏彬起身,陰陽怪氣道:“萬歲爺待的差事,咱家便是有天大的難處也唯有盡心盡力地去辦,可有些人啊,白讀了一肚子書,不把咱家放在眼裡也就罷了,可不把萬歲爺的差事放在心上…便是大逆不道了。”
“魏公公,這從何說起?”李東陽茫然問道。
“咱家便與閣老從頭說。”魏彬扭頭對身後道:“把那些書裡的錯漏都撿出來給他們瞧瞧。”
“是,公公。”幾個小太監尖著嗓子應了一聲,將九十二卷的《歷代通鑑纂要》分別拿了出來“《歷代通鑑纂要》卷首《凡例》字畫濃淡不均處五處…”
“《歷代通鑑纂要》卷二十:漢獻帝建安六年條,有錯訛三處…”
“《歷代通鑑纂要》卷四十七:貞觀二十一年條,太宗殺其弟納其妃,引錄不當…”隨著一個個公鴨嗓將百餘處差訛朗聲念出,李東陽以下等禮部、翰林院的官兒們面子上開始有些掛不住了。
禮部左侍郎劉璣踏前一步道:“魏公公,《歷代通鑑纂要》書成近百卷,引載史料浩瀚駁雜,成書之期已定,倉促校閱時或微有差訛,亦所難免。”魏彬眼睛一翻,冷笑道:“微有差訛?劉大人不愧是兩榜進士出身,一字千鈞,一個‘微’字便是有一百大板,也推掉了八十吧。”
“你…”劉璣怒目而視。
“我什麼?先顧顧你吧。”